中国的五谷,到底从哪里来?
作者:编辑部
2022-01-06
摘要:中国的五谷,有多香?每一个中国人,都是数字大师。

中国的五谷,有多香?

每一个中国人,都是数字大师。

远行时祝愿一帆风顺;

为人处事讲究两全其美;

交个朋友要问一句“三观”正不正;

四大名著是国民记忆。

但要说哪个数字最为中国人中意,那必然是——五。

中国人以五为尊,其实是大有来头的。早在甲骨文上,就有了东西南北四方与位于中央的“商”并称的概念,等到周时,五方已与五色结合。这正是中国人最早对天地万物、华夏大地的朴素认知。甚至可以说,有了五方,家国的概念也就立起来了。五,正是中国人的智慧之字。

正因如此,讲究“民以食为天”的中国⼈,有了五谷社稷的说法。但你要问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中国人五谷到底是啥,大家立马就从饭桌上的“五谷丰登”变成了田里的“五谷不分”。难道五谷是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土豆吗?

01:中国的五谷,居然有六种?

中国的五谷,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,你可知道,就连编织麻绳的麻和各种⾖类,都曾位列五谷?

传统五谷在历史上有两种主流说法,⼀种是《周礼》中记载的“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”,另⼀种则是《孟子》中记载的“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”。

这两个五谷的版本,一种有麻无稻,一种有稻无麻,可以说是最早的“南北差异”体现之一。具体来看,麦与稻大家平常都吃,但要说到其他几种,大家就要么感觉既陌生又熟悉,要么一脸懵逼,“稷我知道,江山社稷嘛,⼀看就很重要,但黍和菽都是个啥?”

稷&麻:我们也是当过主⻆的!

社稷里的“稷”,其脱壳产物大家都很熟悉——小米。但在社稷这个词中,它指代所有的粮食作物。毕竟上古时代,稷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,也最早被用来酿造酒类。稷有很多个“小号”,什么“春种一粒粟”的粟、“黄粱一梦”的黄粱,其实都是稷。

今天大家想到麻,一般来说第一反应都是搓麻绳,但在上古时期,麻的籽实可是黄河周边粮食的扛把子。从《诗经》中“粟苴(麻的古称)菽麦”这样的排序来看,它在当时的地位仅次于粟。

只可惜好景不长,人们最终发现麻还是更适用于编织⾐物。于是麻很快被小麦等粮食的广泛播种打败,退出了五谷大舞台。不过,今天你还能在北方各地找到塑料袋装的小包“麻子”,吃起来有⼀种奇妙的干香。没错,麻的籽实依然以零食的方式,活跃在大吃货国的食谱上。

黍&菽,熟悉的陌生“五谷”

稷与麻逐渐成为五谷舞台的配角,但黍与菽,如今依然活跃在中国人的饭桌上,只不过,它们的真身,你想象不到。

如今,“黍”(shǔ)这个名字鲜有⼈提,但要是说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的黄馍馍,大家就知道是什么了。没错,“黍”就是“黄米”或者“糜(méi)⼦”。在北方人看来,做炸糕、年糕都少不了它。东北⼈听到它觉得更为亲切。毕竟一个黄米做的粘⾖包,能黏起整个东三省。

菽(shū),看似简单的⼀个字,背后却是⼀个大家族。它是⾖类的总称。不论是磨成豆腐,还是象征爱情,各种豆子在古代都叫菽。它们也构成了五谷杂粮里“杂粮”这⼀角色的生力军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灾荒之年的非常时刻,撑起中国人的饭桌。

今天,大家之所以“五谷不分”,正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,五谷的定义也在进化。一方面,水稻随着南方经济发展,种植面积逐渐扩张,又有众多良种涌现,成为中国人饭桌的C 位;另一方面,⽟⽶、⻢铃薯、红薯等新角色飘洋过海而来,让中国原本不适宜种植稻与麦的广袤山地,也变得“五谷丰登”。

众多主食新角色被不断吸收进入五谷序列,这正是中式调和智慧的体现,也孕育了五⾕酿造出的美酒。

 02:中国的神奇五谷,藏在哪里?

如果说五谷滋养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强韧身躯,那它们酿造的酒,就流淌出了中国文化浩浩荡荡的精神长河。

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用谷物酿酒,社稷的稷便是中国人最早用于酿酒的原材料之⼀。与国家祭典挂钩的美酒,也让酒的意蕴,早早就超越了五谷本身的口腹所用。

它是《楚辞》《诗经》里的浪漫奔流,是李白三分酒气纵啸成的盛唐,是辛弃疾醉⾥挑灯看剑的家国情怀,也是黄庭坚徜徉在戎州(今宜宾)的江湖⼀瞬,桃李春风。

粮为酒之肉,水为酒之血,五谷汇成五方美酒。要说哪里的酒最美,必然得沿着大江大河,俯瞰江河与粮仓的结合点。

纵观中国白酒地图,川酒、黔酒犹如“卧龙凤雏”,沿着⼀条大河万里飘香。川黔产区是中国酒业公认的白酒优质产区,放眼全球,也正好位于物产丰饶的北纬30度地带。人们甚至还将川黔产区内以宜宾为中⼼的三角形地带,称之为中国白酒的“黄金三角”。

宜宾,正是黄金三角的C位,被誉为“中国酒都”。在这里,万古长风行走于三江之畔,却与别处不同,沾着⼀丝酒糟飘香的味道,也汇聚了连接世界的五谷,酿造出独一无二的天下美酒。

万里长江第一城,酒水有多美?

江河,成就宜宾作为美酒之城的天然格局。

岷江、金沙江在宜宾交汇,始称长江,这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让宜宾“南控滇黔”,很早就沟通云南与贵州物产,若溯岷江而上,就可到达巴蜀腹地的乐山、成都;若顺长江而下,又能途经重庆、武汉、南京……

宜宾,因水连接一个个中国的脉动核心,航运与商业的兴盛,是酿酒产业发展的基石。

大的格局之下,宜宾人酿酒的智慧隐藏在用水的精挑细选里。

金沙江水和岷江水,自带高原雪山澄碧清纯的底子。宜宾人酿酒用水,取自地下90米深处的岷江古河道水,清澈透明,甘美可口。早在宋代,岷江旁的锁江安乐泉所酿造的姚子雪曲,就在文学名家黄庭坚《安乐泉颂》“清而不薄,厚而不浊。甘而不哕,辛而不螫……”的吟诵里活色生香了。

千秋原野生五粮,也宜酒窖

风土,塑造出孕育宜宾美酒的躯干。

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处,纵观亘古,这片土地上蕴藏着高古荒寒时期的回响:亿万年前,古地中海从中国西南地区退去,百万年前,青藏高原跃升千米,促进云贵高原形成。山岩溶蚀,地表重塑,天地伟力造就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风光。

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,自然沉淀了众多的好土。在宜宾,水稻土、新积土、紫色土等六大类优质土壤,让水稻、玉米、小麦、高粱等粮食作物自在生长。特别值得⼀提的是,发源自蜀地的高粱虽然不称五谷,但也是中国传统谷类作物。按《本草纲目》中的说法,蜀地高粱,“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”。宜宾本地特有的糯红高粱,成为了名酒五粮液的点睛之笔。

自古以来,白酒酿酒原料一般以单粮居多,比如高粱。大概是因为生产力尚不发达,口粮紧缺,人们不得不精细打算,关注粮食安全的问题。而早在宋代,宜宾人就率先以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、小米(明代时用玉米替代小米)五种粮食酿酒,特别是精贵细粮的选用,是划时代的创举。所以说,名酒五粮液自古便具有高贵的血统,独具魅力和奥妙。

宜宾人很早就发现了黄黏土好筑窖的奥秘。宜宾五粮液以“长发升”“利川永”等为代表的古酒坊里一大批持续不间断使用的古窖池群,是我国目前经考古验证现存最早的活态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,承载起650多年的飘香记忆。

若进一步溯源,从商周时期僰⼈酿制的“窨酒”开始,宜宾的美酒智慧就薪火长传,代代不息——

南北朝时期,彝族⼈用小麦与杂粮酿造“咂酒”;多粮酿造的“重碧酒”和唐诗⼀同飘香;宋代的“姚子雪曲”点亮黄庭坚的江湖夜雨;明清时期多家“杂粮酒”竞相争鸣;直到1909年,取“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”之意,今人耳熟能详的“五粮液”正式诞生。

天下美酒看四川,而四川美酒看宜宾。中国人塑造了五谷酿酒的智慧,而这五谷酿造智慧的精华,尽在川南宜宾的五粮液。

03:五粮酿美酒,也酿智慧

五粮酿造美酒,五粮美酒正是中国五字文化的精彩体现。国人素有“尚五”传统,从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到“五谷丰登、五子登科、五行相生、九五之尊”,都反映了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朴素辩证智慧。

五粮液,传承着中国古老的五行哲学思想。在酿造过程中,就闪现着如此一种流动浑融的五行智慧:川南沃土孕育丰富的粮食种类,宜宾酿酒人精选五粮,通过入窖、起糟、拌料、蒸馏、摘酒等诸多复杂的工序,礼记言“水泉必香,陶器必良,火齐必得”,五行交汇,酿出五粮智慧凝聚的美酒。

今天的五粮配方,在沿袭”陈氏秘方“的基础上,不断优化,最终形成了高粱36%、大米22%、糯米18%、小麦16%、玉米8%的科学配比。来自于五粮之精华成就了五粮液香、甜、净、浓、爽风味特征,纯天然无任何添加。1963年,五粮液第一次参加全国评酒会就以“香气悠久、味醇厚、入口甘美、入喉净爽、各味谐调、恰到好处,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称”的高度评价摘得名酒第一名。川南糯红高粱,川南原生水稻,宜宾大酒谷,川北弱筋小麦,川南丘陵玉米,五种地道粮食和而不同,美美与共,“高粱产酒清香味正、大米产酒醇和甘香、糯米产酒纯甜味浓、小麦产酒曲香悠长、玉米产酒喷香尾甜”,不同粮食风味、发酵风味的有机结合,让⼈们品味如此一杯美酒,也正如体味一种“活的五行智慧”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