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经理人文摘[digest.icxo.com]消息:财富要翻倍,需要多少年?按年收益5%来算,加上复利,大约需要14年。但去年开始的大牛市,让人在一年内,就走完了14年要走的路。
赚钱的速度快一点,再快一点……这种对财富的焦虑与渴求,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非典型特征。你我身边,到处都是这样的“快男”。“快男”,显然已不是特指那群会唱歌的阳光帅哥。
黄强:不甘心就这么掉队
黄强小档案:30岁,在双楠做汽配生意,个人年收入10万元。
“我不知道现在开始关注是否来得及,但是看见别人赚钱很快、很轻松,非常羡慕,我也不甘心就这么掉队。”黄强有些腼腆,但说话比较直接。
黄强是地道的成都人,认识他,是因为他今年已连续参加了好几场由本报组织的金牌理财师沙龙。每次参加沙龙,他都会很认真地听别人讲,偶尔也会发言。
2003年,黄强在双楠租了一间铺面,开始做汽配生意。他爱看报,每天都会花钱买几份报纸,最关心的是“哪个明星又闹绯闻了,哪个大盗又落网了……”黄强说,自己以前对财经、证券类信息一点兴趣都没有,几乎都是看都不看扔在一边。每天早上9点钟,他就会把铺子打开,晚上8点以后才回家,“做生意,靠的是勤奋和信誉。”可是,2006年以来,心里就有些发慌了。
黄强说,心里发慌,不单单是担心银行存款在日渐缩水,更多的是看见身边不少朋友开始做各种各样的投资,“炒股的、炒房的、买基金的。”看见别人赚钱,黄强很羡慕,但又苦于没有太多专业知识,不敢下手,“心里有点虚”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黄强看报的重点变了:从昔日首选的娱乐新闻,变成了首选财经、证券新闻,“包括前段时间商报报道的基金经理跳槽,炒黄金、港股投资等信息,我都非常感兴趣,毕竟,赚钱才是硬道理。”两个月前,黄强终于出手了:做了自己的第一笔投资,买了5万元的基金。
“没赔过钱的人永远不懂得基金!”
沈建:“快男”不是那么好当的
沈建小档案:曾经在银行工作,两年前辞职下海和朋友开了间专门帮人贷款的公司,年收入30万元以上。
一年多没见到沈建,没想到刚一见面,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基金。
沈建的基金故事,还得从5年前说起。2002年8月,当时他还在银行工作。时值银河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只封闭式基金———基金银丰发行,由于当时买基金的人太少,发行效果并不理想,不得已,为完成销售任务,沈建所在银行给每个员工摊派了一部分基金销售指标,沈建认购了5万元的基金。